爸爸,人會不會死?”小孩的理想可笑嗎?
2012/2/1 15:38:21新華網

“爸爸,人會不會死?”

說到底,每個人都不過是歷史中間物。 但他既是一個過客,又是其間的一環,所以個體才
有可能從生命的無意義獲得意義

兒子在上幼兒園時,大約3歲左右,有一天忽然問我:“爸爸,人會不會死?”剛開始嚇了
我一大跳,但馬上意識到,兒子已開始觸及生命本質的問題。 在這個世界上,大約也只有
人才會意識到自己的死亡,別的動物則不會。

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這個問題曾在我頭腦中盤旋過,只不過兒子的意識比我來得早。 那
時我已經上了小學,一年的暑假,山里的親戚邀去玩幾天。 當時覺得不用寫作業,又可以
離開父母的管教,於是興高采烈地去了。 這是我第一次離家出遠門。 去了之後,才感到
沒有想像中的好玩,只是跟著比我差不多大的親戚看瓜園,有時也到山上四處轉轉。 沒過
兩天,便開始想家了,恨不得身生雙翅,立刻飛回家中。

你知道我當時有什麼古怪的想法嗎? 我想的是,在我離家的這幾天,父母要是死了該怎麼
辦? 這個念頭一起,就無法遏制,也不願對別人講,只成天以淚洗面。 弄得親戚覺得很
沒有面子,卻又止不住我的傷心,只好又翻山越嶺,提前送我回家。 是否對父母說過這個
念頭,現在已記不大清,但那時想像中對親人突然離我而去的恐懼不安,至今難以忘懷。
小孩子不在父母身邊,總是容易想家,但我相信,很多父母並不了解孩子內心的秘密。

兒子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當時我不清楚,只怪自己粗心,但肯定有什麼人或事激發了
他這個意識。 此前,我們在家裡並未談論過這樣的話題,而現在問題擺在面前,不談也不
行。 不過,怎樣和一個3歲的孩子討論死亡這樣嚴肅而重大的問題呢? 我童年時雖有類似
的心理體驗,卻沒有任何經驗。 死亡,是任何生命個體都無法逃脫的宿命,但直截了當地
告訴他這一事實,是不是有點殘酷呢? 我相信,他提問時,一定想得到否定性回答,而如
果順著這個意思去說,豈不成了撒謊?

自己遇到了難題,兒子卻追問個不停,後來還加了一問:他會不會死。 實在躲不過,便說
,一個人只要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就不會死。 這聽上去有點像哄騙,但我以為也不全
是如此,因為很多這樣度過一生的人們,死後依然澤被後世,活在人們的心中。 不過,這
個回答他顯然不滿意,或者與他觀察到的現象相衝突,還是不停地問。 問得煩了,黔驢技
窮了,就只好實話實說,每個人都會死,但你的生命才剛剛開始,所以要學會好好保護自
己,遠離危險;要珍惜光陰,因為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要有好的飲食習慣,堅持鍛煉身
體,少得病或不得病。

我清楚地記得,關於生命的類似追問,兒子至少持續了一個月。 當他知道爸爸會死、媽媽
會死、他也會死的事實時,時常痛苦流涕,偶爾也夢想能比世界上最長壽的人還要長壽。
不過,過了一段時間,他就很少問這樣的問題,不知是認識了這樣一個事實,還是注意力
發生了轉移。 有可能的是,生命或死亡,是每一個人都會遭遇的困擾,只是有的來得早,
有的來得晚。

我之所以對這件事印像如此深刻,是因為我把它看作兒子成長中的重大事件。 從兒子的追
問中,我對孔子“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慨嘆,又加深了一份理解和蒼涼。 既然人終
究是要死的,那麼活著的意義和價值究竟何在? 自然,這是一個人生哲學命題,自己尚稱
不上是一個自覺的思考者和實踐者,又該如何對孩子進行必要的啟蒙,幫助他確立積極的
人生態度? 回過頭來看,我基本上還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也就是最初和他說的三方面來展
開。

小孩子的安全必須高度注意。 人的生命就像一根蘆葦,幼小的生命就更脆弱。 我們不必
奢望孩子如蘇軾所謂的“無災無難??到公卿”,便是能無災無難地成長,或許也得感謝
上天的眷顧。 我小時候就有兩次差點送命:一次是兩三歲時,不慎掉進了一條水溝,水雖
不很深,卻足以斃命,幸虧被一位老奶奶撈了上來;一次是上了小學,和小伙伴到一條渠
裡去學游泳,手不慎離岸,直往下沉,嗆了不少水,幸虧被同學拉了一把。

現在的孩子,特別是城裡的孩子,生長環境比從前更複雜。 不要以為意外傷害離孩子很遠
,它們就潛伏在孩子身邊。 有一個調查顯示,小孩容易受到意外傷害的場所是家中、幼兒
園或學校、遊樂和體育場所以及在途中,其中居家意外佔3成以上。 學校會教一些安全方
面的知識,有時還搞一些逃生訓練,但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 家長一方面要使家庭環境盡
量安全,讓那些易燃、有毒、尖銳和易碎的物品遠離孩子,另一方面也要從小教育孩子,
不要去碰開水瓶,不要把手指頭伸進電源插座或接線板的孔裡,走路時要避開井蓋,過馬
路時要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不要去看熱鬧,發現危險??趕緊離開現場,等等。 不少意
外傷害都是由父母失職造成的,比如一個6歲的男孩子跟媽媽到商場購物,從6層電梯與安
全扶手的縫隙處墜落,送醫院不治而亡。 因此,父母必須盡一切可能看護好孩子。

生命是由時間組成的這句話,可能是我的概括,也可能是別人的總結留存在我的記憶中。
總之,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好,既然人不免一死,每一個熱愛生命的人都不應浪費時間。
不過,真正覺得光陰的可貴,也是有了一定人生閱歷之後才能有的體會。 不要說小孩,便
是風華正茂的青年,也常常認為有大把大把花不完的時光而不加珍惜。

很多惜時的名言警句,兒子都記在腦海裡。 有一次,我讀到朱熹的《偶成》:少年易老學
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池塘才覺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心中慨然有感,也和兒子
做交流,至今他還能背誦。 還記得一次和兒子在散步的路上,我們還討論過,如果以80歲
為標準,那麼一個人一生能有多少個小時。 其中,有多少個小時吃飯睡覺;掐頭去尾,一
個人年富力強真正能做點事又有多少個小時。 兒子過於懈怠時,我也會從反面加以督促,
一個無所事事、無所用心的人,即使活得很長,也沒什麼意思。

有一個好的身體基礎自然十分重要,孩子小時候由於父母的過失落下了病根,很可能影響
孩子的一生。 我看到兒子有的同學體質特別柔弱,真有些替他人擔憂,認為這樣很難經受
住人生的風風雨雨。 但我和兒子討論最多的,恐怕還是關於自殺的話題。

當今社會,生命教育(有的名之為死亡教育)嚴重缺失,連這個概念都很陌生。 有時候好
不容易進入教育主管部門的視野,又把生命教育令人啼笑皆非地裝進“思想道德教育”這
個範疇。 但現實的殘酷,似乎沒有引起人們更多的重視。

有一個11歲的小女孩,服了大量安眠藥自殺,原因只是恨她的小表弟奪了自己的母愛,自
殺只是為了引起媽媽的重視,奪回母愛。 她根本就不懂得生命不可逆轉的道理,問題在於
,或許根本就沒有人給她講這樣的道理。 本是為了更好地生,卻得了一個死的結果。 有
的大學生或因失戀或因考試作弊而跳樓自盡的消息,我們也會有選擇地和兒子討論,並且
告訴他:一個人不能承受壓力就自殺,自己倒是解脫了,但人不能這樣自私,你要知道,
他們這樣做,他們的爸爸媽媽該多傷心呀! 兒子就似懂非懂地點頭。 我覺得,所謂挫折
教育也便在其中。

魯迅說:“在進化的鍊子上,一切都是中間物。”說到底,每個人都不過是歷史中間物。
但他既是一個過客,又是其間的一環,所以個體才有可能從生命的無意義獲得意義。 陶淵
明雖然詠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但他終究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 同時,他也是
一個典型的歷史中間物,他的詩歌對傳統文化發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就是很好的
證明。 我們應當如實告訴孩子關於生命的真相,教育孩子自我保護、珍惜寸陰,以及啟發
孩子在短暫的一生中怎樣才能獲得生命的實在感與價值感。

小孩的理想變動不居,是世界在他們幼小心靈的真實呈現與反應,也是他們不斷發現價值
和選擇價值的體現

我們聽得多、見得多的,是父母對於孩子的“理想”,比如上什麼大學、幹什麼工作、過
什麼樣的生活,並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培育孩子。 但孩子的理想是什麼呢? 相信一些家長
很少關心,所以並不清楚,或者孩子即使有所表達,也沒有放在心上。 如果讓他們大膽說
出來,或許就會使我們大吃一驚。

有一次在單位,聽了一封讀者來信,談的是兩個10來歲孩子的理想。 一名男孩的理想是:
我長大後,希望買彩票,中500萬元,然後周遊世界,剩下的錢,用來買一個官做。 另一
名女孩的理想是:我長大後要嫁一個有錢人,讀書是沒有用的,有一個阿姨並未讀過什麼
書,嫁了一個大老闆,吃喝不愁,整天開著車上街兜風,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這是五六年前的事了,當時似乎有點吃驚,就隨手記了下來。 這樣的理想描述,是不是要
讓成年人大跌眼鏡呢? 但我們能說,這樣看上去不成樣子的理想,不是社會風氣的折射嗎
? 然而,孩子就是孩子,便是連這樣的理想也還算不得高明。 比如那名男孩,若中了大
獎,先買個官做,豈不是連周遊世界的錢也省了嗎?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真是舉不勝舉,
有一個地級市的領導,不是已經用公款考察了60多個國家嗎? 然而,也不過過了兩三年,
有記者採訪廣州剛開學的小學生,一名一年級新生在談到自己的理想時,非常認真地說:
“想做官。”當記者問她“想做什麼官”時,這位小學生想了一下,毫不猶豫地說:“貪
官!因為貪官有好多東西。”從想買官到想做貪官,社會在不斷進步,孩子們的理想看起
來也在與時俱進。

我們小時候自然也有所謂理想,比如長大後要當科學家、當白衣天使、當人類靈魂的工程
師,還鄭重其事地寫進作文裡。 不過,說是自己的理想,其實也是“被理想”,都是成年
人灌輸引導而成,並不出自衷曲。 和我一樣的農村孩子,懷抱的真正的理想,恐怕還是拼
命讀書,考上大學,跳出“農門”,做個“城里人”。 但這樣的理想好像很庸俗,說出來
丟人,若實話實說寫進《我的理想》,非得低分不可,或者還要被老師提醒注意思想傾向
。 後來又怎樣呢? 想當科學家的,連科學的邊都挨不上,當上了小老闆;立志成為老師
的,上了師範類院校,畢業時托關係找門路,堅決不當老師,改行做了公務員。 理想與現
實有差距,不是想怎樣就能怎樣,但從前理想教育的僵化且不切實際,也是理想往往落空
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我們做小孩的時候,“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類的遠大理想,似乎已不太流行,現在
則幾乎銷聲匿跡了。 這當然不足以構成嘲弄崇高的理由,但每一代人的理想都不免受時代
風氣影響,大約也是不移的事實。 如果成年人不去刻意灌輸,孩子們的理想就既不空洞飄
渺,也不會整齊單一,而是現實而具體、豐富而多樣,且充滿不確定性,決沒有一條道跑
到黑的執著。

我兒子在5歲時,理想就發生了好幾次變化。 最早是想做一名廚師,後來又想做一名警察
、一名建築工人、一名消防隊員。 老實說,當聽到兒子的理想“不過如此”之時,我的確
有點氣餒。 人們都主張“少年心事當拿雲”,當大官、賺大錢、做大事,他卻是“拿勺”
、“拿磚”。 不過也沒有去打擊他,而是告訴他,就是做廚師,也要做個優秀的廚師。
一則因為他的理想變來變去,不必太較真;二則他的種種理想都有現實依據,難以反駁。
想當廚師,是因為廚師做的飯好吃;想當警察、建築工人、消防隊員,是因為警察能指揮
交通、建築工人能開大吊車、消防隊員手持水槍能滅火,都是很“神氣”的事。 這樣的理
想,自然無“大志”可言,卻也合於改進生活的目標,至少對社會有益無害,有什麼可否
定的呢? 到了小學三年級,兒子的理想又變了,想當一名地質學家,研究地震。 這同樣
不是無來由的,因為那時,日本剛剛發生了8.8級大地震。

朝三暮四的理想,還能成為理想嗎? 在我看來,小孩多變的理想或許幼稚,卻不可笑,至
少不比一個風燭殘年的人還懷有雄心壯志更可笑。 小孩的未來充滿可能性,他們可以有無
數的夢想。 他們的理想變動不居,恰恰是世界在他們幼小心靈的真實呈現與反應,是他們
對世界的了解日益豐富的表現,也是他們不斷發現價值和選擇價值的體現。 如果我們對孩
子的理想負有引導責任,那麼,幫助他們確立正當有益的價值觀,正在這個過程之中,而
不在這個過程之外。 倘若孩子在不斷變換理想,家長卻無動於衷,則很可能錯失引導孩子
塑造價值觀的良好機會。 有一次,碰到一位母親,她上小學的女兒以十分羨慕的口吻,說
她媽媽當秘書真好,有車開,天天吃好的喝好的,又不辛苦。 我當時很有點吃驚,但更吃
驚的是這位母親對此沒有任何回應。

我上小學的兒子,有時也羨慕有錢人,說自己以後要學做生意,甚至問起我們的“家底”
來。 我們當然不是有錢人,卻也沒有達到視金錢如糞土的境界,總之是告訴兒子,有錢人
有他的好,錢雖不多夠過日子的人也有他的好,生意更不是你想像中那麼好做的。 兒子有
時很有點瞧不起我從事的工作,我也不認為寫文章真的就是所謂“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
事”,說你認為不好,那麼希望你以後不要像我一樣。 照我不懂的“星座說”,兒子是“
天蠍座”。 一次和他到小商店買了一個與“天蠍座”有關的小玩意,有關於財富、家庭、
健康、榮譽一類的文字說明。 我問,你能不能根據你所理解的,依重要性大小把這些排一
個序呢? 他想了想,回答是健康、家庭、榮譽、財富。 對這個價值序列,我有點意外,
隨即表示了讚賞,並強調說健康是1,沒有這個1,其他的都是零。

據我的觀察,有的家長並不是在孩子理想意識的基礎上進行引導,而是和自己從前所受的
教育那樣,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的理想。 不止一次,我聽到有的家長教育孩子要好好
讀書,否則以後就賺不到大錢。 還有的家長官本位思想嚴重,一心想讓孩子以後當大官。
在這樣的引導下,孩子就有可能逐漸把賺大錢、當大官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但世界上
,賺大錢、當大官的總是少數,都往這兩股早已人滿為患的道上擠,很多人的理想便難免
破滅。 事實上,一些大學生畢業後,在求職、工作中正是深受此種單一價值觀的影響,有
的作繭自縛,有的難以化解內心衝突釀成悲劇。

在孩子的理想和價值觀念的形成中,社會影響力自不可低估,但家長的作用更不可或缺。
老話說得好,身教重於言教。 有的孩子從小立志,長大要當一個像他爸爸一樣的大官。
因為,如果當了他老爸那樣的大官,就“不但吃飯不花錢,旅遊不花錢,坐車不花錢,每
天都有人來家看他,全拿好東西送他,有好煙好酒,還有紅包呢!”我們不要以為,自己
做了什麼事孩子不知道,或是知道了也不懂,耳濡目染的作用永遠勝過空洞的說教。 但在
身教之外,言教也必不可少。 如果有人主張,沒有當工人的理想就不是好理想,我們就要
告訴孩子,想當職業經理也沒有什麼不好。 如果有人主張,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
自行車後笑,我們就要告訴孩子,只有自己創造的幸福才靠得住。

在家長之外,另一個重要主體便是老師,他們對孩子的理想和價值觀也會發生重大影響。
曾經有一個老師,在學生面前公然主張讀書就是為了掙大錢、娶美女。 我想,這個老師以
之作為自己的理想自無不可,卻決不應該這樣去誤人子弟,指導自己的學生去實現自己沒
有實現的理想。 老實說,現在的孩子以中大獎、買官做、做貪官或娶有錢人、嫁有錢人等
等為理想,錯不在他們,而是這個世界的理想出了問題,價值發生了顛倒錯亂。

以上資料來源:
http://www.taihainet.com/lifeid/culture/bwwz/201202/807235.html

心得:最近又走了兩個人了,惠妮休斯頓、鳳飛飛



引申閱讀:

眾神羨慕人會死
http://blog.udn.com/yccsonar/4613335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ng1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